业务微信:
业务邮箱:1211616850@qq.com
(一)病原学特点
副溶血性弧菌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呈弧状、杆状、丝状等多种形态,无芽孢,主要存在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鱼、贝类等海产品中。副溶血性弧菌在30~37℃、pH7.4~82,含盐3%~4%的培养基上和食物中生长良好,而在无盐的条件下不生长,也称为嗜盐菌。该菌不耐热,56℃加热5分钟,或90℃加热1分钟,或用含醋酸1%的食醋处理5分钟,均可将其杀灭。该菌在淡水中的生存期短,在海水中可生存47天以上。
(二)中毒机制
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属于混合型细菌性食物中毒。摄入一定数量的致病性副溶血性弧菌数小时后,引起肠黏膜细胞及黏膜下炎症反应等病理病变,并可产生肠毒素及耐热性溶血毒素。大量的活菌及耐热性溶血毒素共同作用于肠道,引起急性胃肠道症状。
(三)流行病学特点
1.地区分布 我国沿海地区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区。近年来,随着海产食品大量流向内地,内地也有此类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
2.季节性及易感性 7—9月是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的高发季节。男女老幼均可发病,但以青壮年为多。
3.中毒食品 主要是海产食品,其中以墨鱼、带鱼、黄花鱼、虾,蟹、贝、海蜇最为多见,如墨鱼的带菌率达 93%;其次为盐渍食品,如咸菜、腌渍的肉禽类食品等。
4.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的来源
(1)直接污染∶海水及沉积物中含有副溶血性弧菌。沿海地区的饮食从业人员、健康人群及渔民副溶血性弧菌的带菌率为11.7%左右,有肠道病史者带菌率可达31.6%~88%。
(2)间接污染∶沿海地区炊具副溶血性弧菌的带菌率为61.9%;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食物在较高温度下存放,食用前加热不彻底或生吃;熟制品受到带菌者、带菌的生食品、容器及工具等污染。
(四)中毒症状
潜伏期为2~40小时,多为14~20小时。发病初期主要为腹部不适,尤其是上腹部疼痛或胃痉挛。继之出现恶心呕吐、腹泻等症状,体温一般为37.7~39.5℃。发病5~6小时后,腹痛加剧,以脐部阵发性绞痛为特点。粪便多为水样、血水样、黏液或脓血便,里急后重不明显。重症病人可出现脱水、意识障碍、血压下降等,病程3~4天,预后良好。
(五)诊断和治疗
1.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与临床表现,结合细菌学检验可做出诊断。
(1)流行病学特点∶在夏秋季进食海产品或间接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其他食品。
(2)临床表现∶发病急,潜伏期短,上腹部阵发性绞痛,腹泻后出现恶心、呕吐。
(3)实验室诊断包括∶①细菌学检验。②血清学检验∶在中毒初期的1~2天内,病人血清与细菌学检验分离的菌株或已知菌株的凝集价通常增高至1∶40~1∶320,1周后显著下降或消失。健康人的血清凝集价通常在1∶20 以下。③动物试验∶将细菌学检验分离的菌株注入小鼠的腹腔,观察毒性反应。④快速检测∶采用快速诊断技术,可以较快地从可疑食物、呕吐物或腹泻物样品中检出副溶血性弧菌。
2.治疗 以补充水分和纠正电解质紊乱等对症治疗为主。
(六)预防措施
与沙门氏菌食物中毒的预防基本相同,也要抓住防止污染、控制繁殖和杀灭病原菌三个主要环节 ,其中控制繁殖和杀灭病原菌尤为重要。
我们是“实践经验”的 搬运工 我们是“上海经验”的 搬运工 九年专业经验 2014—2022 九年磨一剑 上海进博会、陕西十四运、昆明COP15等 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演练经验 数十场省Ⅱ级 近百场市Ⅲ级 三百余场县Ⅳ级 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实战演练经验 数百次食品安全应急处置培训经验 十二项技术zhuanli 《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大数据平台》 《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应急保障决策系统》 《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致病原因智能化分析系统》 《防范食品源恐怖威胁应急处置平台》 《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应急评估系统》 《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及辟谣平台》 《食品安全应急平台》 《特种设备安全应急平台》 《药品安全应急平台》 《疫苗质量安全应急平台》 《智慧应急处置指挥系统》 《桌面推演电子沙盘系统》 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经验搬运工
应吉演练日报
应吉演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