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微信:
业务邮箱:1211616850@qq.com
(一)案例描述 2012年7月8日一9日,温州经济开发区和瑞安市先后有8人因食用织纹螺出现中毒症状,其中1人经抢救无效死亡。7月9日,市疾控中心连夜对送检的样本进行检测。其中,3份病人血样因已经血液透析没有检出河豚毒素,其他4份尿液和1份织纹螺都查出有河豚毒素,尿液中河豚毒素高的136ug/L,织纹螺中河豚毒素含量10.3mg/kg。为此,2012年7月10日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预警,提醒大家,夏天是食用织纹螺中毒的高发季节,大家千万不要吃织纹螺。据悉,在江苏、浙江、福建省沿海和部分内陆地区,由于食用织纹螺而中毒的事件几乎每年都有发生。据相关统计,2002年5月、2004年6月和2005年5月在福建省罗源、宁德、莆田、福安和厦门等地先后发生多起食用织纹螺中毒事件,有数十人中毒,其中3人不治身亡;浙江省历年来也曾有数百人食用织纹螺中毒,23人死亡的记录。 (二)危害与影响 织纹螺(Nassarius),属软体动物门腹足纲织纹螺科,盛产于我国东南沿海,浙江省自20世纪60年代就有食用织纹螺引起中毒的报道,据不完全统计,近20多年来,我国共报道织纹螺中毒事件50余起,中毒人数369人,其中43人死亡,中毒死亡率达11.7%。织纹螺的毒素成分一直存在较大的争议,早期的一些研究受到条件的限制,未对毒素的成分进行有效的分离与鉴定,只是根据小白鼠的中毒症状推测织纹螺体内的毒素为麻痹性贝类毒素,因为河豚毒素的中毒临床症状与麻痹性贝类毒素相似。近年来的研究表明:我国东南沿海织纹螺的毒素成分主要为河豚毒素(约53%),部分含有麻痹性贝类毒素(约27%),少量二者兼有(约13%)。 河豚毒素(tetrodotoxin,TTX)是一种毒性很强的非蛋白性神经毒素,小鼠腹腔注射的LD。(半数致死量)约为8μg/kg体重,除存在于河豚鱼体内,还广泛分布于多种脊椎动物和无脊椎动物体内或体表。河豚毒素进入人体后可抑制神经细胞膜对钠离子的通透性,从而阻断神经冲动的传导,麻痹神经,严重者抑制呼吸导致死亡。人摄人0.2g河豚毒素就会引起中毒,2g即可致死。目前我国尚未制定海产品中河豚毒素的限量标准,日本厚生省规定了不得超过10小鼠单位/g的限量标准(2.2mg/kg)。 (三)应急处置 2012年7月9日上午,温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和卫生局的专家接到通知后,立即赶赴医院做了流行病学调查。温州市疾控中心的专家认为,目前,织纹螺河豚毒素含量国家缺乏相关标准,但日本有对河豚毒素制定限量为2.2mg/kg的标准。参照这一标准的话,此次检测出来的10.3mgkg远远超出限量标准。简单的烧煮破坏不了河豚毒素,其毒性只有在100℃处理24h或于120℃处理20min~60min才可以被破坏。 同时,工商、食品药品、卫生等部门对菜场的有毒织纹螺进行了排查。温州工商部门经统一部署,在全市范围内对各地农贸市场及周边摊点进行检查。7月10日在对辖区内30多个农贸市场的检查中,未发现有销售织纹螺的情况。瑞安工商部门在检查行动中有查扣一批织纹螺。记者也相继走访了新城、汤家桥等多个农贸市场,在水产摊位上并未发现织纹螺的身影,市场外也没有摊贩销售。记者又询问多位市民,他们均已得知有人因食用织纹螺中毒的消息,表示不会购买和食用。 2012年7月10日浙江省食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发布预警,提醒广大消费者夏季谨防食用织纹螺中毒。织纹螺本身无毒,其致命的毒性是由于织纹螺摄食有毒藻类、富集和蓄积藻类毒素而被毒化。温州市卫生局也提醒广大市民不要购买和食用织纹螺;一旦发现有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行为的,要及时向食品安全监督部门举报。万一误食后出现头晕、呕吐、口唇及手指麻木等类似神经系统症状的,须立即到医院就诊。 7月20日,卫生部发布紧急公告,要求禁止销售和食用织纹螺。2007年,卫生部曾发布公告,要求任何餐饮单位不得采购、加工和销售织纹螺。
食品药品应急管理经验搬运工
应吉演练日报
应吉演练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