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务微信:
业务邮箱:1211616850@qq.com
人兽共患传染病是指人和脊椎动物之间自然传播的疾病和感染。该类疾病的病原体既可存在于动物体内,也可存在于人体内,人兽共患疾病通常由动物传染给人,也可以由人传染给动物。
一、炭疽
炭疽是由炭疽杆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通常本病主要发生在畜间,以牛、羊、马等草食动物最为多见;人患本病多是由于接触病畜或染菌皮毛等所致。
1.病原 炭疽杆菌在未形成芽孢之前,55~58℃、10~15分钟即可被杀死。炭疽杆菌在空气中6小时形成芽孢,炭疽杆菌的芽孢具有强大的抵抗力,须140℃干热、3小时或120℃高压蒸汽、10分钟方能杀灭,能在土壤中存活 15年。
2.流行病学 炭疽呈世界性分布,各大洲均有炭疽发生或流行的报道。炭疽在我国普遍存在,全国的发病数在数百至千余例,以西部地区发病较多。一年四季均可发病,7—9月呈现高峰,多为散发。
3∶临床表现 炭疽主要是牛、羊和马的传染病,潜伏期1~5天,呈急型炭疽(电击型)。牲畜突然发病,知觉丧失、倒卧、呼吸困难、脾大、天然孔流血、血液呈沥青样暗黑色且不易凝固。猪多患慢性局部炭疽,病变部位在颌下、咽喉与肠系膜淋巴结,病变淋巴结剖面呈砖红色、肿胀、质硬,宰前一般无症状。
传染给人的途径主要是经皮肤接触或由空气吸人,因食用被污染食物引起的胃肠型炭疽较少见。临床上常依感染途径不同分为体表感染(皮肤)炭疽、经口感染(肠)炭疽、吸入感染(肺)炭疽。病程中常并发败血症、脑膜炎等,最终可因毒素引起机体功能衰竭而死亡,除皮肤炭疽外,肠炭疽和肺炭疽病死率较高,危害严重。
节己
4.病畜肉处理及预防措施 发现炭疽病畜必须在6小时内立即采取措施,防止芽孢形成。病畜一律不准屠宰和解体,应整体(不放血)高温化制或2m深坑加生石灰掩埋,同能牲畜应立即隔离,并进行炭疽芽孢疫苗和免疫血清预防注射。若屠宰中发现可疑患畜应理解停止,将可疑部位取样送检。当确证为炭疽后,患畜尸体不得再行尸解,应立即火化。屠宰人员的手和衣服须用2%来苏液消毒并接受青霉素预防注射。饲养间、屠宰间须用含20%有效氯的漂白粉液、2%高锰酸钾或5%甲醛消毒45分钟。
孕多
对牲畜普遍实施疫苗接种是预防牲畜感染最有效的方法,当接种头数达到畜群总数70%时,能够产生有效的保护作用。
二、鼻疽。
鼻疽是由鼻疽假单胞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主要有马、骡和驴患病,羊、猫、犬、骆驼、家兔、雪貂等也可被感染,患病动物为本病的传染源。
1.病原 鼻疽假单胞菌为革兰氏阴性需氧杆菌,是一种不形成芽孢及荚膜、无鞭毛、不能运动、生化反应不活泼的杆菌。
2.流行病学 20世纪以前,鼻疽病在人和动物中流行很广泛,遍及世界各国。目前许多国家已基本消灭本病,国内仍可见于各养马地区,人鼻疽病与职业有明显关系,多发生于兽医、饲养员、骑兵及屠宰工人中,多数为男性,年龄多在20~40岁。本病无季节性,多呈散发或地方性流行。
3.临床表现 鼻疽的潜伏期不定,一般为数小时至3周,部分携菌者可潜伏数月甚至几年。临床上常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急性型在病初表现为体温升高,呈不规则热(39~41℃)和颌下淋巴结肿大等全身性变化。病畜可表现为肺鼻疽、鼻腔鼻疽和皮肤鼻疽。典型的症状为鼻腔、喉头和气管内有粟粒状大小、高低不平的结节或边缘不齐的溃疡,在肺、肝、脾也有粟米至豌豆大小不等的结节。结节破溃后排出脓汁,形成边缘不整、喷火口状的溃疡,底部呈油脂样,难以愈合。
传染给人的途径主要有接触传播和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主要为急性发热,呼吸道、皮肤、肌肉处出现蜂窝织炎、坏死、脓肿和肉芽肿。有些呈慢性经过、间歇性发作,病程迁延可达数年之久。
4.病畜处理 对患鼻疽的病畜处理同炭疽。
三、口蹄疫
口蹄疫是由口蹄疫病毒引起的,在猪、牛、羊等偶蹄动物之间传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是高度接触性人兽共患传染病。
1.病原口蹄疫病毒由一条单链正链 RNA和包裹于周围的蛋白质组成,病毒外壳为对称的20面体。口蹄疫病毒没有囊膜,对脂溶剂不敏感。对酸、碱较敏感,1%~2%的氢氧化钠溶液、4% 碳酸钠溶液1分钟可以灭活病毒。其耐热性差,60℃经15分钟、70℃经10分钟和 80℃经1分钟可被杀灭。而病畜的肉只要加热超过100℃也可将病毒全部杀死。
2.流行病学 患病动物是主要的传染源,患病初期的排毒量大、毒力也最强。人患口蹄疫的病例很少,1965年首次报道了人体感染口蹄疫病例,我国也有人感染口蹄疫的报道。人对口蹄疫有易感性,主要经直接或间接接触病畜而感染。
3.临床症状 病畜以蹄部的水疱为主要特征,患肢不能站立,常卧地不起,表现为体温4高,在口腔黏膜、牙酿、舌面和鼻翼边缘出现水疱或形成烂斑,口角线状流诞等,未断奶仔猪的口蹄疫常表现为急性胃肠炎或心肌炎而突然死亡。
口蹄疫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消化道、呼吸道、损伤的或完整的皮肤、黏膜。人一旦受到口碲疫病毒传染,经过2~18天的潜伏期后突然发病,表现为发热,口腔干热,唇、齿龈、舌边、部、咽部潮红,出现水疱(手指尖、手掌、脚趾),同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或腹泻。病人在数天后痊愈,预后良好,但有时可并发心肌炎。病人对人基本无传染性,但可把病毒传染给牲畜,再度引起畜间口蹄疫流行。
4.病畜肉处理及预防措施 一旦发现牲畜患病,应立即对患畜隔离,并对饲养场所进行随时和终末消毒,必要时应对患口蹄疫的同群牲畜予以扑杀。同时还应做好健康动物和人群的预防工作,屠宰场所、工具和工人衣服均应进行消毒。
饲养员、兽医、屠宰工作者,要注意个人卫生,加强自我防护,同时要做好环境卫生工作,以减少感染发病。要加强卫生防疫,定期对饲养场所进行消毒,并对饲养动物及时有效地给予疫苗接种。
四、结核病
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牛、羊、猪和家禽均可感染。牛型和禽型结核可传染给人。
1.病原∶结核分枝杆菌为长1.5~4.0μm,宽0.2~0.6μm的细长、正直或微弯曲的杆菌,有时菌体末端有不同的分枝,有的两端钝圆,无鞭毛、无荚膜、无芽孢,没有运动性。结核分枝杆菌由于含有大量的类脂和蜡质成分,对外界的抵抗力较强。它在干燥状态可存活2~3个月,在腐败物和水中可存活5个月,在土壤中可存活7个月到一年。但此菌对湿热抵抗力较差,60℃、30分钟即失去活力。
2.流行病学 结核病分布广泛,世界各国均有发生,尤其在南美及亚洲国家流行较为严重。
3.临床表现 病畜表现为消瘦、贫血、咳嗽,呼吸音粗糙、有啰音。颌下、乳房及体表淋巴结肿大变硬。如为局部结核,有大小不一的结节,呈半透明或灰白色,也可呈干酪样钙化或化脓等。
结核病主要通过咳嗽的飞沫及痰干后形成的灰尘而传播,人还会通过喝含菌牛乳而被感染。
4.病畜肉处理及预防措施 全身性结核且消瘦的病畜肉全部销毁,不消瘦者则病变部分切除销毁,其余部分经高温处理后食用。个别淋巴结或脏器有结核病变时,局部废弃,肉尸不受限制。
预防结核病传播的重要措施是∶早发现、严隔离、彻底治疗。牛乳应煮后食用,婴儿普种卡介苗。对畜群结核病的预防通过加强检疫、隔离,防止疫病扩散;对患病动物全部扑杀;对受威胁的畜群(病畜的同群畜)实施隔离。将病死和扑杀的病畜,进行焚毁或掩埋。对病畜
和阳性畜污染的场所、用具、物品进行严格消毒。
五、布鲁氏菌病
布鲁氏菌病是由布鲁氏菌引起的慢性接触性传染病,绵羊、山羊、牛及猪易感。
1.病原 布鲁氏菌属是一类革兰氏阴性的短小杆菌,有荚膜,无芽孢,无鞭毛,为需氧菌。在自然界中抵抗力较强,在土壤中可存活24~40天,在病畜肉制品中可存活40天,水中可生存5~150 天。对一般消毒剂敏感。
2.流行病学 布鲁氏菌病具有分布广泛、侵犯多宿主的特点,它既侵犯人群,也伤害家畜,又能感染多种野生动物。在世界上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中有近170个国家和地区的人畜中存在布鲁氏菌病。布鲁氏菌病有明显的季节性高发,以及间隔不定多发年的特点;流行的形式以多发的、分散的点状流行代替了大规模的暴发流行形式;人的发病分布与畜类发病分布一致;我国青海、内蒙古等几大牧区均为流行疫区。
3.临床表现 布鲁氏菌一般容易在生殖器官——子宫和睾丸中繁殖,特别是怀孕的子宫,致使胚胎绒毛发生坏死,胎盘松动,引起胎儿死亡或流产。布鲁氏菌靠较强的内毒素致病,尤以羊布鲁氏菌的内毒素毒力最强。家畜感染布鲁氏菌后临床症状轻微,有的几乎不表现任何症状,但能通过分泌物和排泄物不断向外排菌,成为最危险的传染源。
该病主要通过消化道感染,也可以经皮肤、黏膜和呼吸道感染。患畜症状轻微,个别表现为关节炎,雄畜多出现睾丸炎,雌畜表现为传染性流产、阴道炎、子宫炎等。
人感染布鲁氏菌较家畜严重,病情复杂,表现为乏力、全身软弱、食欲缺乏、失眠、咳嗽,有白色痰,可听到肺部干鸣音,多呈波浪热,也有稽留热、不规则热或不发热。盗汗或大汗,睾丸肿大,一个或多个关节发生无红肿热的疼痛、肌肉酸痛等。
4.病畜肉处理及预防措施 无论在宰杀前还是宰杀后发现布鲁氏菌病,其肉品与内脏均应高温处理或盐腌等无害化处理后再用。如牲畜生前血清学诊断为阳性,但无临床症状,宰后也未发现病变,其生殖器官与乳房必须废弃,其余不受限制。阉牛、公牛和猪的肉尸和内脏可以食用,母牛和母羊的肉尸和内脏均须高温处理后食用。
六、疯牛病
疯牛病是牛海绵状脑病的俗称,其病理改变是脑海绵状变性,并伴有严重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疯牛病属于"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中的一种,病死率100%。疯牛病在人类表现为克-雅病,在动物还表现为羊瘙痒病等。
1.病原 疯牛病是由一种非常规的病毒——朊病毒引起的。朊病毒又称"阮蛋白",它不含有一般病毒所含有的核酸,也没有病毒的形态,却能在动物体内复制,从没有感染性转化为具有感染性。其主要成分是一种蛋白酶抗性蛋白,能够抵抗蛋白酶的作用。正因为这种结构特点,它对现有杀灭一般病毒的物理化学方法均有抵抗力,即现在的消毒方法对它都不起作用。
2.流行病学 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中期是疯牛病暴发流行期,主要的发病国家为英国和其他欧洲国家。英国于1986年首次确认疯牛病,英国在1987—1999年证实的疯牛病病牛达17万头;整个牛群的发病率为2%~3%。后来其他欧洲国家、北美洲和亚洲国家也出现了疯牛病病牛。
3.临床表现 在疯牛病之前,人类早有海绵状脑病,称为克-雅病(Creutzfedt-Jakob disease,CJD),它是一种早老性痴呆病,发病率极低,仅为百万分之一。1995年英国报告的2 例"CJD病例",其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和病理变化与经典的CJD有很大差别,根据这些病例特征将其正式命名为新变异型克-雅病(nvCJD),新变异型CJD的发病与疯牛病感染有关,食用被疯牛病病毒污染了的牛肉、牛脑髓的人,有可能患CJD,造成致命性神经变性。CJD是疯牛病在人类的表现形式,病人最初表现为冷漠、进行性共济失调、记忆受损、阵发性痉挛,多在1年内死于全身感染。
4.病畜处理和预防措施 对所有病畜及同群易感畜以无出血方法扑杀,病死和扑杀的病畜,予以焚化后深理处理,不得直接掩埋。对可能污染了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因子的物品应尽可能焚烧处理,虽然热处理对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因子不能彻底灭活,但可降低其感染性。5.25%的次氯酸钠(未稀释的漂白粉)2molL或更高浓度的氢氧化钠也可有效降低可传播性海绵状脑病因子的感染性。
七、猪链球菌病
猪链球菌病是人兽共患的、由多种致病性链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
1.病原 猪链球菌属于链球菌属中的一类,菌体呈圆形或椭圆形,直径小于2.0微米,般呈链状或成双排列,革兰氏染色呈阳性。菌落小,呈灰白色透明。多数致病菌株具有溶h能力。猪链球菌分为35个血清型,即1~34型和12型,引起猪发病的链球菌以2型为主。溶菌酶释放蛋白和细胞外蛋白因子是猪链球菌2型的两种重要的毒性因子。猪链球菌对一般消毒剂敏感,常用的消毒剂和清洁剂能在1分钟内杀死该菌。
2.流行病学 猪链球菌病在世界上广泛分布。猪链球菌感染最早见于荷兰(1951年)和英国(1954年)的报道。此后,猪链球菌病在所有养猪业发达的国家都有报道。20世纪50-60年代,猪链球菌病在我国养猪场开始发生,80年代后逐渐严重。猪链球菌病流行无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尤其是重症猪链球菌2型感染暴发时,致病性强,传播迅速,猪病死率高。
3.临床表现 猪链球菌病在临床上常见有猪败血症和猪淋巴结脓肿两种类型。其主要特征是急性出血性败血症、化脓性淋巴结炎、脑膜炎以及关节炎,其中以败血症的危害大。在某些特定诱因作用下,发病猪群的死亡率可以达到80%以上。猪链球菌主要经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也可以经损伤的皮肤、黏膜感染。病猪和带菌猪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其排泄物和分泌物中均有病原菌。该病可通过破损皮肤、呼吸道传染给人,严重感染时可引起人的死亡。
4.病畜处理及预防措施 本病呈零星散发时,应对病猪做无血扑杀处理,对同群猪立即进行强制免疫接种或用药物预防,并隔离观察14天。必要时对同群猪进行扑杀处理。对被扑杀的猪、病死猪及排泄物、可能被污染的饲料、污水等按有关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对可能被污染的物品、交通工具、用具、畜舍进行严格彻底消毒。
八、禽流感
禽流感是由禽流感病毒引起的禽类感染性疾病,极易在禽鸟间传播。
1.病原 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性的不同,目前可分为15个H亚型(H1~H15)和9个N亚型(N~N9)。甲型流感病毒除感染人外,还可感染猪、马、海洋哺乳动物和禽类。
禽流感病毒对热比较敏感,65℃加热30分钟或100℃、2分钟可灭活。它在粪便中能够存活105天,在羽毛中能存活18天,在水中可存活1个月,在pH<4.1条件下也具有存活能力。病毒对低温抵抗力较强,在有甘油保护的情况下可保持活力1年以上。病毒在直射阳光下40~48小时可灭活,如果用紫外线直接照射,可迅速破坏其传染性。禽流感病毒对乙醚、氯仿、丙酮等有机溶剂均敏感。常用消毒剂容易将其灭活,如氧化剂、十二烷基硫酸钠、卤素化合物(如漂白粉和碘剂)等都能迅速破坏其传染性。
2.流行病学 禽流感最早于1878年发生在意大利,随后在其他欧洲国家、南美和东南亚、美国和苏联也有发生,,现在几乎遍布全世界。1997年中国香港报道了我国首例人感染禽流感病毒(HSNI)病例,1998年从1例中国香港儿童体内分离到一种新的人流感病毒——禽流感病毒甲型,这是历史上第一次从人类分离的禽流感病毒。我国内地自2004年初开始生动物禽流感疫情,2005年10月,湖南省报告了我国内地首例人禽流感(H5N1)确诊病例。
人感染H5NI禽流感病例以女性居多,年龄普遍在50岁以下;2009—2010年世界大流行的甲型禽流感主要侵袭儿童和青年;人感染(H7N9)禽流感病例三分之二为男性,年龄多在50岁以上。
3.临床表现 人患禽流感后,早期症状与重症流感非常相似,表现为高热、流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部分病人可有恶心、腹痛、腹泻、稀水样便等消化道症状。有些病人可见眼结膜炎等眼部感染,体温大多持续在39℃以上。部分病人有单侧或双侧肺炎少数病人伴胸腔积液。重症病人可发生急性呼吸窘迫症及其他严重威胁生命的综合征。
4.病禽肉处理及预防措施 患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动物肉品一律销毁。确认家禽患高病性禽流感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对疫点内所有的禽只进行扑杀。对所有病死禽、被扑杀禽、禽类产品以及禽类排泄物和被污染或可能被污染的垫料、饲料等物品须进行无害化处理。禽类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须有明显标志,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对疫点内禽舍、场地以及所有运载工具、饮水用具等必须进行严格彻底地消毒。
九、猪水疱病
猪水疱病是猪的一种烈性传染病,病原体为猪水疱病毒。猪水疱病流行性强,发病率高。
1.病原 猪水疱病毒属于细小RNA病毒,其核酸是单链RNA,球型,直径为30~32nm,呈晶体状排列,只有1个血清型,与人柯萨奇病B;有共同抗原。猪是唯一的自然宿主,病毒主要存在于水疱皮和疱液中,内脏和肌肉含病毒量极微。疱皮中的病毒能抗强酸强碱。
2.流行病学水疱病毒主要侵犯猪,肥猪尤易得病,人也可感染。在牲畜集中、调运频繁的地区易于流行此病,如猪场和仓库传播较快,发病率可以达到70%。
3.临床症状 猪水疱病是一种急性、接触性传染病,经伤口感染。主要在猪的蹄部、口腔、鼻端、腹部及乳头周围皮肤和黏膜发生水疱,临床症状与猪口蹄疫相似。家畜中仅猪感染发病,人的感染途径以接触感染为主。
4.病畜肉处理及预防措施 凡发现病猪,应立即与同群的猪一齐屠宰,肉尸、内脏、头、蹄、血及骨均经高温处理后方可出厂,,毛皮应消毒,胃肠内容物及屠宰场所用2%~4%氢氧化钠处理,衣服用高压蒸气消毒。消毒药以5% 氨水效果好,1%过氧乙酸 1小时可以使病毒灭活。
十、猪瘟、猪丹毒、猪出血性败血症
猪瘟、猪丹毒、猪出血性败血症是猪的三大传染病。由猪瘟病毒、猪丹毒杆菌、猪出血性败血杆症所致。
1.病原 猪瘟病毒是ssRNA病毒,黄病毒科瘟病毒属,其RNA为单股正链。病毒粒子展圆形,大小为38~44nm,核衣壳是立体对称二十面体,有包膜。该病毒对乙醚敏感,对温度、紫外线、化学消毒剂等抵抗力较强。猪丹毒杆菌是革兰氏阳性小杆菌,平直或微弯,需氧,不形成芽孢和荚膜,不能运动,常单在、成对或成丛状排列。猪出血性败血症杆菌是一种两需钝圆,中央微突的短杆菌或球杆菌,不形成芽孢,不运动,无鞭毛,革兰氏染色阴性的需氧2.流行病学 1833年,猪瘟首先发现于美国的俄亥俄州。猪瘟遍布于全世界,具有高或兼性厌氧菌。
度接触传染性。一年四季都能发生,不分猪种、年龄、大小都可感染。由于各国的诊断和防治手段比较得力,目前许多国家和地区已先后宣布消灭了猪瘟。猪丹毒主要发生于猪,1982 蚝首次从病猪体内分离到丹毒杆菌。猪丹毒在世界各地均有发生和流行,我国主要在农村散养户中有散发,规模化养猪场发生较少。猪出血性败血症一年四季都可发生,但在早春、晚秋多见。
3.临床表现 感染猪瘟的猪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因病毒株致病力、感染时间和宿主等明素的不同而有很大差异,因此猪瘟的确诊依赖于对猪瘟病毒的实验室诊断。猪丹毒是一种急性传染病,死亡率可达80%~90%,病程多为急性败血型或亚急性的疹块型,可转为慢件,多发生关节炎和心内膜炎。人的病例多由损伤的皮肤感染,称为类丹毒,一般经2~3 周而自愈。猪出血性败血症也称为猪肺疫,以急性败血症及组织和器官出血性炎症为特征。人的病例比较少,多以伤口感染。
4.病畜肉处理及预防措施 患病猪的肉尸和内脏有显著病变时做工业用或销毁。有轻微病变的肉尸和内脏应在24小时内经高温处理后出厂,血液做工业用或销毁,猪皮消毒后可利用,脂肪炼制后方可食用;若超过24小时即须延长高温处理半小时,内脏改工业用或销毁。
我们是“实践经验”的
搬运工
九年专业经验
2014—2022
九年积淀
潜心磨一剑
上海进博会、陕西十四运、昆明COP15等
重大活动食品安全保障演练经验
数十场省Ⅱ级、近百场市Ⅲ级、
三百余场县Ⅳ级
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实战演练经验
十二项技术zhuanli
《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技术大数据平台》
《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指挥与应急保障决策系统》
《食品药品安全突发事件致病原因智能化分析系统》
《防范食品源恐怖威胁应急处置平台》
《食品药品安全风险应急评估系统》
《食品药品安全舆情监测及辟谣平台》
《食品安全应急平台》
《特种设备安全应急平台》
《药品安全应急平台》
《疫苗质量安全应急平台》
《智慧应急处置指挥系统》
《桌面推演电子沙盘系统》
食品药品安全应急处置经验搬运工
应吉演练日报
应吉演练周刊